项目深观察 | 兴义环高科技示范工程①:绿色设计,让路地和谐共生

信息来源 :  贵州公路集团 作者 : 蒋秋凤 发布时间 :  1240次阅读

3月29日,由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兴义环城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兴义环高”)实施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经过现场观摩、技术报告、专家质询和讨论打分等环节,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正式成为全国示范。

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地质条件复杂,环保约束条件多,兴义环高地处我国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域,面对各种考验,贵州公路集团兴义环高项目建设团队聚焦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特点,提出了“绿美建造·科技兴环”建设主题,坚持“低影响、少破坏、再利用”原则,用绿色引路,用科技开路,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至项目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今天的项目深观察让我们带你走进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兴义环城高速公路。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兴义环高建设团队通过统筹策划、生态选线、灵活运用指标和个性化设计等,运用基于零弃方理念的动态精细化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景观仿真两项绿色设计技术,促进公路与自然、人文的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生态文明与基础建设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统筹规划

集约走廊资源

兴义环高充分发挥PPP项目优势,综合考虑现场地质地貌、施工标段划分和调配运输断点,以设计联系实际,调配全线土石方、料场、拌和站、预制场、施工便道等临建设施,并加强施工过程动态控制,努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形成土石方调运“四部曲”:T梁预制场由22个优化成17个,拌和站由21个优化成16个,钢筋房由24个优化成19个,全线料场均建设在红线范围内。通过系统规划、精细化设计及各方统筹,项目进行3次调配,还将挖方及隧道洞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57公里“零弃方、零借方”,达到挖用平衡目标,又减少了对红线外生态的破坏。

科学选线

还自然以和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兴义环高统筹兼顾建设成本、自然资源,努力破除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壁垒,在峰林峡谷之间唱响了一曲曲“路地和谐”的美丽赞歌。

节地选线,减少土地资源占用。“楼纳”布依族语意为“美丽的田堤”,兴义环高K11+100-K16+500段途经楼纳村,原设计以路基形式穿村而过,将相邻3个村落分割。为减少耕地占用,保证楼纳村落的完整,兴义环高将原路段设计调整了线位,路线改为沿山脚走向以隧道的方式通过,节约用地180亩,很好地维持了原始地貌和当地村民原有的生产、出行方式,还为当地新农村建设预留了广阔空间。K13+600-K13+820段原设计为高挖方路基,挖方数量为93万方,边坡采用锚杆、锚索防护,拆迁房屋5栋、占地36亩。本着挖用平衡原则,施工图设计将该段高挖方路基改为短隧道,调整节约用地23亩,全线按此原则类似调整共有5处,共节约用地131亩。

生态选线,保护旅游资源。K13+600-K13+820段走廊带位于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区和城市道路中间带,为避让马岭河核心景区,减少与城市道路的交叉和正在建设的“天下布依景区项目”的分割,兴义环高制定了特长隧道、长隧道、高架桥、桥梁跨越景区等多个方案,经综合比选,选用长隧道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景观仿真

让公路从地上“长”出来

在项目建设之初,兴义环高结合工程规模,提前展示工程预期效果图,开展了高速公路景观仿真、生态选线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楼纳村段生态选线、峰林大桥桥型、旧屋基隧道进口段洞门型式、陡坡桥梁高低桩承台、路基与隧道方案比选设计、土石方量测算等方面应用“无人机+BIM+GIS”仿真技术,建立数字实景模型,超前可视化测量、展示、规划和设计,不仅提高了设计准确度,还实现高速公路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路域环境的自然融合和景观协调。

全线26座隧道104个洞门,结合地形地质进行“一洞一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和破坏,充分融入原有的自然景观,凸显自然之美,形成公路上的独特风景。其中,旧屋基隧道进口段洞门型式原设计为端墙式,通过仿真技术,结合其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后改为削竹式洞门型式。

峰林大桥桥型选择通过景观仿真技术,设计出钢管拱桥、斜拉桥、悬索桥3种方案,造价分别为5亿元、6.1亿元、5.9亿元。虽然钢管拱桥造价最低,但对地质基础要求高,而峰林大桥义龙岸地质为钙化体,不适用该桥型;斜拉桥桥型与周围地貌极不融合,且造价偏高,综合成本及安全、生态保护等各项因素考虑,最终选择了悬索桥桥型,达到了最佳效果。

绒窝寨隧道挖用方后生态及时修复效果

楼纳段K11+100-K16+500段节地选线实施效果

峰林大桥

东峰林二号隧道洞门个性化设计